势单力薄的造句

势单力薄的造句

李笑来老师最近出了本新书——《韭菜的自我修养》,从“韭菜”的定义,特征、弱点、投资技巧、心态等等各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价值信息量之多,可谓给熊市中煎熬的新老韭菜们指明了方向。

书中有很多的知识点,小编认真反复读了两遍,把书中的精髓分享给大家。

何为韭菜?

你到底是不是一根韭菜呢?还真的不好说。因为“韭菜”的准确定义究竟是什么,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然而,从人们经常的造句,能看出“韭菜”一般指交易市场里的势单力薄的散户。比如,“我是一根新韭菜”,或者,“他们都是老韭菜”。与“韭菜”相对的,是“庄”,一般指交易市场里财大气粗的大户。

交易市场里,有人赚钱,有人赔钱……不过,一般来说,人们的印象里,“韭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赔钱的,而“庄”貌似肯定是赚钱的,因为他们“应该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割韭菜手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只不过是从一根“新韭菜”变成了“老韭菜”——即,依然不赚钱,依然“在被割”……而另外一些人,虽然曾经是“新韭菜”,但,后来再也不是“韭菜”了,偶尔也说“我也是一根老韭菜”,那只不过是戏谑而已,或者是为了“亲民地谦虚一下”……为什么呢?在人们的普遍心理之中,即便不是所谓的“庄”,只要真的赚到钱了,那就不再是“真正的韭菜”。

势单力薄的造句

于是,我们可以从人们的常用语境里得出基本上还算准确的定义:

所谓的“韭菜”,指的是在交易市场中没赚到钱甚至赔钱的势单力薄的散户。

这么看来,作为一根“韭菜”,想要成为“非韭菜”(不一定是所谓的“大户”,或所谓的“庄”),任务很简单啊:

赚到钱。

然而真正赚到钱的人少之又少。因为,韭菜身上有着明显的特征:

严重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他们是那种买一辈子东西都不读产品说明书的人,他们是那种无论拿到什么,都要问别人怎么用的人……

为什么韭菜会被割?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源自一个相同的原因:

他们一进场就开始“买买买”!

追涨杀跌的思路,终究是“接盘侠”!

对所有新手来说,有一个定律几乎永恒不变:

你一买,它就开始跌;

你一卖,它就开始涨。

势单力薄的造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吊诡的情况呢?因为,每一次行情结束的根本原因是“入场资金枯竭”。换言之,当连街边卖茶叶蛋的大妈都在讨论股票的时候,那么股市的“入场资金”已经到了枯竭边缘……你想啊,连你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知道了,要冲进来赚钱的时候,那交易市场的行情是不是到头了?

还有个比“一进场就买买买”更可怕的错误!是什么呢?是:

一进场就把自己的钱花光了!

当然,还有更可怕的,就是“一进场就连借来的钱都花光了”!人越穷,赚钱的欲望就越强烈,所以常常不惜铤而走险。很多新手就这样给自己挖好了陷阱,拴好了上吊绳,他们不仅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钱在交易市场里花光,还要“加上杠杆”,借钱“投资”……结果呢?很惨。

“韭菜”共识

都认同一个实际上错误的观点:零和游戏

也就是说,他们相信自己赚到的钱,是别人赔掉的钱;或者反过来说,他们自己赔掉了多少钱,一定被别人赚走了同样数额的钱。

当这些“韭菜”愤怒地声讨“割韭菜的家伙们”的时候,他们本质上在气愤的是什么呢?看来,他们真正恨的,并不是他们口中的“割韭菜”;他们真正恨的,逻辑上来看,只能是“为什么割韭菜的不是我?!”。如果有机会“割韭菜”,他们一定不会手软,因为这是他们认定的“零和游戏”,所以,谁都是韭菜,谁都是一个命:要么当韭菜被割,要么割别人的韭菜。

势单力薄的造句

他们错在哪里了呢?

他们全然忽视了交易市场里最大的一个作用力:经济周期。或者通俗点讲,就是牛熊交替。

在牛市里,绝大多数人都赚到钱了,少数人赔掉的金额,全然抵不上那么多人赚到的总数;到底哪一根韭菜被割了?在熊市原由网里,绝大多数人都赔钱了,大量的人赔掉的总金额,是少数人赚到的总额的无数倍,谁在割韭菜?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零和游戏”!

事实上,在牛市的尾巴上,无论是谁,买到的都是打了激素催肥了的价格;在熊市的尾巴上,无论是谁,买到的都是骨瘦如柴嗷嗷待哺的价格。

无论在什么时候,买卖都是由双方配合完成的。买家虽然有买的意愿,如果没有卖家,他是买不到的,无论出价高低。反过来,卖家也一样,如果没有买家,他也是卖不出的,无论出价高低。

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交易参与者的思考、判断、需求、结论如若完全一致的话,是不可能有交易出现的。本质上来看,一切的交易,都是思考不一致的结果。也就是说,交易参与者必须找到与自己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的人才能完成交易,否则,就只能是“挂单”在那里,等着结论不一致的人到来……

势单力薄的造句

所以,一旦交易完成,双方都应该感激对方才对,为什么要互骂呢?谈不上感激,也至少要感谢一下吧?所以,思考深入的人有着天然而又真诚的礼貌:

空军(卖家)和多军(买家)擦肩而过,互道一声珍重……

"韭菜"缺乏什么?

所谓“被割离场的韭菜”,本质的原因根本不是他们缺乏耐心。缺乏耐心,其实是表象,本质是什么?本质是缺乏实力。

如果进场时“那必然被套的部分”,事实上仅占他所有资产的一小部分,他会“失去耐心”吗?他会因此失去冷静吗?他会因此焦灼不堪吗?他会因此羞愤难当吗?都不会。更可能的是,他会很冷静,他会无焦虑,他会羞愧自己判断错了,但完全不可能因为羞愧而做出更不合理的行为。

对于风险的认知

优秀的、成功的交易者,最终都是风险厌恶者。这一点,韭菜们并不知道。正如韭菜们对自己所面临的尴尬解释有误一样,他们对成功者的解读也是无一正确。他们以为优秀者、成功者,最终都是靠冒险成功的,他们的理解线性且单一:

市场有风险;

所以,想要成功就要冒险;

反过来,不冒险就不可能成功……

错了!真的完全错了!

成功的交易者,跟爱因斯坦口中的“上帝”一样,是不玩骰子游戏的——纯粹由概率决定的事情,他们会直接回避。

就算偶尔他们接受风险,那他们能接受的也只能是“胜率超过50%”,或者最好“胜率远远超过50%”的决策。

势单力薄的造句

韭菜们不一样,他们喜欢冒险,但是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计算风险——是呀,风险是可以通过算术算出来的!韭菜们从来没有算过,甚至没有想到过应该计算一下。那你说他们能赢吗?

有人向你借钱,100块,然后告诉你他愿意到期还给你110块。这时候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你的风险是那个人跑了,你损失100块, 你可能的回报是,如果他还你钱的话,你的钱比原来多了10块,于是,你的回报风险比是0.1:1=10%,这看起来完全没啥吸引力么!

若是对方告诉我,借100块钱,第二天还150块,哈,我是肯定不会借的,因为这种条件只可能是个急着去打麻将的赌鬼提出的……,回头看本质:实际上,在不确定对方信用的情况下,无论回报率是10%还是50%,抑或是200%,风险是一样的:你最多可能损失掉的是100块本金;回报风险比很不一样,而这个比率给你带来的心理影响也非常不一样。

在上面的例子里,你的实际成本来自那“同样的风险”——有可能损失100块——给你带来的压力。你月收入是六位数,那你甚至会对对方说,“算了,不用还了!”但如果你是个在大学里读书全靠父母接济的穷小子,100块很可能是你一整天的饭钱,并且竟然是在月末,你只剩下最后100块的时候,那成本就是你完全不能承受的了。

所以,你看,计算风险成本要考虑很多因素,你的实力最重要,然后才是回报风险比——你看,在哪里都一样,实力最重要。

换一个场景,在交易市场里。

你看到某个标的,X,从之前的一个价格高点26元回落到20元,然后你猜它很有可能回涨到22元,到时候你就可以“套现”了。于是,你动用500元购入,总计买到了25个单位。那,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 算一下呗!

分子是可能的回报。当价格真的回到了22元的时候,你可能的收益总计50元,而你拿出来“冒险”的总金额是500元,所以,你的回报风险比,是50:500=10%——这个比率看着如何呢?实际上不咋样吧?

然而这个计算还需要改进。因为新手是不设止损线的,或者,准确地讲,“韭菜”是没有“止损”这个概念的。你不一样,你学会了,你知道应该设个止损线。所以,你给自己定了个止损线,如果价格跌到18元, 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得卖出!

这个时候,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分子还是50元,风险呢?风险是500-2518=50,于是,50:50,相当于1:1——这跟抛硬币有啥区别呢?你为什么要跑去交易市场玩抛硬币呢?!

而且,这跟抛硬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交易是有手续费的,无论你买还是你卖,于是,若是把手续费因素考虑进来,你这次的交易无论如何都比直接抛硬币赌正反面要差!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甚至永远是韭菜,就是因为他们不仅冒险,还不计成本地冒险,更可悲的是,那么简单的算术,他们竟然没想过应该去算一算……他们也学习,但学的是“打探小道消息”那一套。

日常波动幅度

所谓的“日常波动幅度”,全然决定于你究竟在观察多久的时段,或者,你用什么样的刻度去观察。你看看K线, 按分钟、按小时、按天、按月……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起码还有另外一个要素要考虑,你自己究原由网竟是以什么样的频率去交易呢?你每天都交易?还是你每时每刻都在交易?抑或是你应该选择一个季度交易一次?这不是个很容易的决定,也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决定。

势单力薄的造句

有的人时时刻刻在交易,甚至怕自己“效率低下”,靠写程序来进 行“量化交易”,妄图捕捉市场上的每一个获利机会;有的人隔几天交易一次,有的人一年也不一定交易一次……先不管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些人的交易频率,现在更重要的是,“交易频率”究竟会影响到哪些结果 呢?

有这么个“屋子里的大象”——即,那种显而易见却被人们全然无视的现象:

交易频次越高,交易越是接近“零和游戏”。

我们已经知道几乎所有新手都犯的错误是,误以为自己参与的是“零和游戏”,所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最终沦为“韭菜”。但是,绝大多数人压根就没意识到的是,随着他们交易频率的提高,他们真的越来越接近于“在乐此不疲地玩一个零和游戏”。

最可怕的是,交易市场里的“零和游戏”,宏观来看,只有交易所是赢家,除了它之外都会输的。虽然玩家之间在“赌”(交易),但交易所在“抽水”(收手续费),无论玩家双方的输赢如何。于是,你赢的时候被抽走一点点,你输的时候也被抽走一点点,而对方无论输赢也同样被抽走一点点……结论是什么?

事实上,交易市场里永远没有零和游戏!

“韭菜”的幻觉在于,他们用行动表明他们的坚信和坚持,他们认为自己的智商与体力,完全可以打败手续费……殊不知,“抽水”是人类史上唯一可以永续的商业模式,真的不是哪个个人能够打败的,看看世界各地的券商就明白了。

如何防止被割?

想要摆脱“韭菜的宿命”,只有一个办法:提高自己的实力。在交易市场里,实力指的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清楚的定义:

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

这种东西事实上很难得,但也不是无迹可循。有的人竟然可以源源不断地借到钱,另外一些人靠不断募资持有这种能力,估计也有的人像我一样靠“场外赚钱能力”。而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像我一样不断地在场外赚钱可能是唯一的优势策略。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

控制仓位

永远要保留一定比例或者起码一定数量的现金——这就好像潜海需要一个氧气罐一样,没得商量。至于比例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没有定理,完全靠你自己琢磨。

另外,想要摆脱“韭菜的宿命”,你必须学会的一个观念是:

能不冒险绝不冒险;

即便是必须冒险的时候,也要让傻瓜们冒险,自己在一旁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止损线到底应该如何制定?

你可以估算一下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如果,X的日常波动幅度是25%,那么,你的止损线,或者换个说法,你的“最大可忍受亏损”应该比25%更高,比如40%,因为你在考虑的是风险,尤其是价格波动剧烈的交易市场里的风险,所以,“做更坏的打算”永远比“盲目乐观”更靠谱。

止损线到底应该定在哪里,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甚至,连交易者的性格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最要命的是,你的性格确实在此时此刻决定你的行为,但回头仔细观察,你此时此刻的性格,更可能是你过去长期行为所决定的。

降低交易频次

韭菜想要翻身,说一千道一万,只有一条路可走: 降低交易频次……降低降低再降低。

千万别不信:只要你在频繁交易,你就依然是一根“韭菜”而已。降低交易频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高手都劝新手不要频繁交易, 只不过他们拿出来的根据虽然极其有道理,但是新手并不在意:

频繁交易的结果就是交易手续费累积,累积到吞噬你的所有利润和本金。

在交易市场里:

越是短期的预测,越接近于抛硬币;

越是长期的预测,越容易接近真实的逻辑推断……

“如何才能正确地提高回报风险比”呢?

回报风险比=可能的回报可能的风险

势单力薄的造句

看着公式,就知道,提高回报风险比的方法,无非有两个:要么加大分子,要么减小分母……

减小分母,可行的手段有这么几个:

调整止损线,降低自己的风险承担

降低每次的交易金额在总资金的占比

提高自己在场外的赚钱能力(或者募资能力)

而加大分子呢?有什么可行的手段?

选择更为优质的交易标的

选择最佳的交易时机(比如,若干次暴跌之后再买)

放长持有时间(比如,穿越一次以上的牛熊)

势单力薄的造句

“进场之后,不要动,看上一年之后再动手买。

只买交易量最大的那么一两个或者两三个标的。

正确认识自我和生活

记住,你要有生活,并且,生活最重要!

孤独地交易

高手们不重视“正确”,因为谁都可以正确,这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真正难的事情是,你不仅正确,还与众不同地正确。“特立独行且正确”,才可能产生巨大的交易价值。

听大多数人的话

参考少数人的意见

自己做决定

势单力薄的造句

成功交易者的原由网一个基本素质就是:

在任何时候都持有一定比例(或者起码一定数量)的现金。

在交易市场里,无论是现金、时间还是生活,都绝对不可以ALL-IN。

成功的交易者都知道,自己最需要的,除了现金之外,就是自身的成长。

成长来自哪里?工作经验、努力学习

首先,投资也好交易也罢,绝对不能当作“全职工作”……因为你一旦“全职”,你就没办法成长了,你必须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生活上、其他的工作上以及学习上……否则,你只能是另外一根韭菜。

更重要的是,投资也好交易也罢,尤其绝对不能当作一个“拿薪水”打工的工作。一旦你拿着薪水,你的脑子就开始被往另外一个方向上塑造。为什么“孤独”是这个领域里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再给你个理由:因为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没有“表现”“表演”的刻意或者需求。人在被观察的时候,都会动作变形——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台球比赛选手在家里随随便便都可以打个满贯,到了国际决赛的时候,想打出个满贯就没那么随便没那么容易了的原因,因为他们所体会到的外部观察影响了他们的行动。

所以,你把投资和交易当作全职工作,甚至是拿薪水的全职工作, 本质EjbYPAwjLW上就是很危险的。大脑重塑虽然可能,但是,一旦长期塑造之后, 再想逆转,会非常非常艰难。爱惜自己的脑子吧。

势单力薄的造句

所以,交易之外,要有很好的生活。好生活,不是放在那里就可以的,是要寻找、培养、经营的。除了生活之外,还要有工作,不一定非要是与投资交易相关的工作,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想做到极致,就很难,然而,只要做到了,就一定有成长,有新的境界。生活工作之外,还要有学习,现代人最幸福的地方就是可以无生活压力地学习,而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社会地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自己的大脑继续成长……

(作者:卓文,资料www.58yuanyou.com来源:《韭菜的自我修养》)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势单力薄的造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6018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