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生前身后名前一句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皇帝往往有很多个称呼,就比如“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第一次见到这个这么长的称号你是不是吓了一跳呢?这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建立者(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初建国号实为“金”史称“后金”,国号“清”是入关之后改的国号。)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高达二十几个字,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中谥号最长的一位。

是不是有小伙伴感觉就好像是在听:风暴降生丹妮莉丝坦格利安一世、不焚者、弥林女王、安达尔人、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当然不是龙妈,中国古代的“谥号”并不是活着时候的称号反而是死后之名,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谥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前一句是什么意思

“谥号之起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的一首破阵子道出了几千年来中华儿女一生奋斗的终极奥义,为了赢取“生前身后”之名,也就是活着时候的功名利禄和死后流芳百世的名声,古代的中国人极具智慧在人死之后用短短一个字或几个字就能概括出他一生的生平事迹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这种在人死后对其生前所做所为一个整体性评价的称号被称为“谥号”。“谥号”也就是在人死后对其一生功过得失的总结与评价,不单单是皇帝、臣子甚至平民也都有获得“谥号”的机会。

赢得生前身后名前一句是什么意思

上古时代人们对君主的评价仅仅局限于“好”、“坏”这种简单的评价中,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文明水平也在与日俱增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形容词”被创造出来,评价君主的行为便有了更为贴切的尺度和词汇了。追本溯源“谥号”最早起源的时代已经很难准确的得知了,《史记殷本纪》有:“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武王”的称呼好似有“谥号”的端倪但是并不能说明商代就一定存有谥号,考出土甲骨文所见只见诸如“高祖”、“中宗”等“庙号”而不见“谥号”可知所谓“殷商时期”的谥法未必可信。

史书上常常称商代最后一位君主帝辛为“商纣王”,似乎也是后世所谓的“谥号”但据学者考证这实际上是一个讹误,帝辛名受先秦人称呼其为“受王”而在上古音中“受”和“纣”的读音是一样的所谓的“商纣王”实际上是“商受王”的讹误,并不能以此断定商代就有了后世的“谥//www.58yuanyou.com号”。

赢得生前身后名前一句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有文献以及出土材料可以证实的“谥号”最早应当始自于西周早期,不过那时的“谥号”与我们后来所知道的“谥号”有一定的差别。最早提及“谥号”的文献当属《逸周书谥法解》书中提到说谥法是周公所创制,但是并不可尽信,近代以来经过王国维等学者考证认为“谥法”的真正创建时期应该在西周中晚期左右的“周共王”、“周懿王”时代。

据《逸周书谥法解》所记载将谥号大体上分为三类,即好的谥号“上谥”,不好的谥号“下谥”以及不好不坏的谥号“中谥”,“原由网谥号”存在的意义大体上与后代一样都是评价一个人生前死后的功过名声的,但是在使用上与后代不大一样。

早期谥号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周朝时期的“谥号”究竟是“生称谥”还是“死称谥”。譬如前文提到的汤的话,如《史记》全部如实记载那商代便有谥号的雏形,而且是生称的王号,而到了周代早期更有出土材料作为“王号生称”的佐证,这一证据便是“利簋”。

利簋于1976年发掘与陕西省临潼县,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保存了武王伐商的珍贵历史资料。而利簋铭文中就正好提到了“武王”。

赢得生前身后名前一句是什么意思

于是便有学者据此提出周代早期的“谥号”是对时王的生称,但是这个观点很快就遭到了质疑,因为“利簋”的具体铸造年份我们无从得知,只能知道是周代早期武王或是成王时期的器物。据史书所记载“武王克殷二年卒”周武王在打败了商纣王建立周朝的第二年就去世,而据利簋铭文所记载制作利簋所用的青铜材料正是在武王克殷之后大封诸臣时赐给“右史利”的,而利究竟是何时拿着受赐的青铜铸造的这件青铜器我们已不得而知,也就是说“利簋原由网”究竟是武王时期制造的还是成王时期制造的直接影响到了“谥号”究竟是生称还是死称的关键证据。

除此之外《左传》中还有诸如“陈桓公方有宠于王”的记载,此时陈桓公未死不应当按规矩书谥号,历来被认为是史家的讹误但也有学者指出这可能是“谥号”生称的缘故。总的来说周代“谥号”至少在周代晚期明确可以看出是死后的追封,至于最初什么情况仍属于史学界一个尚待破解的难题。

“谥号之发展”

秦始皇一统诸侯建立起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王朝以后,为了防止子议父、臣议君这种大逆不道事情的发生,“谥号”、“庙号”等对帝王有功过得失评说的徽号统统被取缔,到了汉代建立以后这些制度才逐渐的被恢复。周代时期无论是周天子还是其臣属的诸侯、卿大夫甚至其夫人都可以有“谥号”,汉代重新沿用“谥号”范围却缩小了,只有生前封侯者可以拥有“谥号”到了后来的唐代则是规定当过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获得“谥号”,并非做官就可以有“谥号”。

赢得生前身后名前一句是什么意思

汉代对于谥号的实际使用同周代基本相同,沿用都是依据像《逸周书谥法解》所规定的“上中下”谥,如《逸周书谥法解》有:“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开疆扩土、抗击匈奴建立不世之功的刘彻才依照此获得了“汉武帝”的谥号。

最开始谥号一般都是一个字,也有用两个字的情况,比如“汉光武帝”刘秀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魏安厘王”等,但绝大多数都还是以一个字的居多。

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有着中国古代帝王中一个独一无二的“谥号”——“吴大帝”中国古代的“大帝”仅此一例。由于oMChTLE谥号都是后朝给前朝上谥号,所以对于前朝的皇帝褒贬定夺也都在后来王朝手中,譬如唐王朝建立以后为前朝隋朝的亡国之君杨广上谥号就上了一个“恶谥”——“隋炀帝”,按照谥法来看去礼远众称之为“炀”可见唐王朝对于前代亡国之君的痛恶。

但毕竟中国人总有“死者为大”的观念在人死后给人极度恶劣的评价在大多数时候不为人所接受,特别是在理学兴起之后,宋代便规oMChTLE定不再使用恶谥以至于后世沿袭谥号多是美称了。

“谥号之凌乱”

本来谥号的使用还是有点逻辑的,但是到了唐代突然就画风突变了,唐太宗的谥号原来是“文皇帝”,但是到了唐高宗李治那总觉得老爹李世民的功绩那么伟大,就单单一个文皇帝概括不了老爹的伟大,于是就追加谥号变成了“文武大圣皇帝”,到了后来唐玄宗李隆基那进一步加谥号的字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从这以后“谥号”原来简简单单的“一字于褒贬”的使用价值失去了,宋代以后更多的成为了皇帝给自己父辈贴金的工具,而一开始“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庙号”反倒是被拿来当做“谥号”最初的意义在使用,“谥号”与“庙号”的实际使用意义逐渐混同、以至于“谥号”到后来成了帝王吹嘘先王的工具。

赢得生前身后名前一句是什么意思

当然被追“谥号”的不仅仅是皇帝,古往今来的圣贤像孔子、孟子也都被历代王朝追赠“谥号”,“武财神”关羽更是从“壮缪侯”被一路追谥成“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前前后后一共被追授了十三个谥号而且是越来越长。清代的谥号尤其的长,比如前文所提到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中国古代谥号最长的皇后也来自大清,正是鼎鼎大名的慈禧皇太后。

在皇帝的谥号中分量最高的是“仁皇帝”见于清圣祖康熙皇帝,武将中谥号最好的则是“武穆”。比如我们熟知的岳飞,文臣最高的谥号则是“文正”比如曾国藩,晚清时期重臣张之洞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得一个“文正”的谥号但是遗憾张文忠公最终未能如愿以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史记》《春秋左传注》《逸周书》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赢得生前身后名前一句是什么意思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4152.html

相关推荐